位置境域大竹县地处四川省东部,达州南部,东邻重庆市梁平区 、垫江县,南接广安市邻水县,西界广安市广安区、达州市渠县,北连达州市达川区,地跨东经106°59′—107°32′,北纬30°20′—31°00′,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5公里,幅员面积2076平方公里。
地质大竹县属于新华夏系川东平行褶皱构造,系华蓥山脉沿北东—南西方向延伸的低山丘陵体系。成土母岩由背斜至向斜按照不同地质岩层多呈带状分布。最古老的三迭系飞仙关组出露在铜锣峡背斜(中山)核部的梅子山和华蓥山(西山),欧家乡高洞村一带。面积1.80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0.08%;中山和西山的上部为三迭系嘉陵江组,面积53.15平方公里,占2.6%;雷口坡组181.23平方公里,占8.88%:东山中、上部,中山和西山中部为须家河组砂页岩,面积407.77平方公里,占19.99%;低山山麓为侏罗纪自流井组砂、页、泥岩,面积230.43平方公里,占51.6%;石桥铺镇向斜轴部南端(石子、文星等乡镇)是遂宁组砂、泥岩,面积56.73平方公里,占2.78%;在竹阳镇、石桥铺镇附近及现代河流域零星分布有第四纪近代河流冲积层,面积56.49平方公里,占2.78%。在以上地貌构造和岩性的基础上,经物理化学风化和重力、流水的作用下,形成了坡积、残积及冲积母质。
地形地貌大竹县属四川省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地跨“三山两槽”,呈“川”字形,三条山脉平行并列,东北—西南走向,西为华蓥山脉(西山),中为铜锣山脉(中山),东为明月峡山脉(东山)。山脊一般海拔600—1000米之间,西山万里坪为县境内最高峰,海拔1196.2米。三山之间为宽阔的浅丘地带,称谓东西两槽,俗称西槽为山前,宽18公里,东槽为山后,宽12公里,大都属于海拔300—500米,相对高差20—100米的丘陵,以浑园低丘,方山中丘,单斜低丘,中丘居多。
气候特征大竹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日照适度、温暖湿润、无霜期长、立体差异明显,无霜期平均284天。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雨1184毫米,相对湿度85%左右。年日照时数1088.6小时。
水文特征大竹县有东柳河、铜钵河、黄滩河、西河等4条较大河流。
大竹县河流大竹县河流(3张)东柳河,发源于铜锣山之黄泥扁,主要支流河有竹溪河、柳城溪。东柳河自柏林镇以下北流出境入州河,全长72.5公里,县境内71公里。(上游建成乌木水库,总库容量4888万立方米)。流域面积850.30平方公里(县境内742.00平方公里,县境外108.3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4.828立方米/秒,天然落差407米,平均比降2.2‰,水域面积435.00公顷。
铜钵河,源出自白坝乡幺姑岩下,县境内主要支流有兴隆河,铜钵河流经安吉乡后进入达县境汇入州河,全长53.8公里,县境内40.5公里。流域面积587.00平方公里(县境内284.00平方公里,县境外303.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9.405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83米,平均比降1.4‰,水域面积267.47公顷。
东柳河,处于明月山与铜锣山之间,源出双溪乡的三元寨,南流经西河、高滩场、天城、石子、张家,出邻水县与御临河汇合,县境内全长58公里。(上游建成同心桥水库,总库容量2495万立方米)。流域面积633.00平方公里(县境内531.00平方公里,县境外102.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0.186立方米/秒,天然落差260米,平均比降1.4‰,水域面积206.47公顷。
黄滩河,发源于铜锣山老凉风垭附近八角庙,主要支流为清水河,离县经半公里汇入御临河,县境内全长46.9公里。流域面积518.00平方公里(县境内483.00平方公里,县境外35.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9.033立方米/秒,天然落差390米,平均比降0.8‰,水域面积140.53公顷。
土壤特征2015年11月,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泥土等四大土类,6个亚类,12个土属,63个土种,99个变种。主要土类为水稻土和紫色土,分别占总耕地的52%和42%。水稻土由水耕而成,分布较为广泛,从山上到山下,从冲沟到平坝均有分布,但土种各异;冲积土系河流冲积而成,分布于溪河两岸;紫色土由紫色母岩风化而成,肥力较高,主要分布于两槽海拔300-500米高程的大片丘陵地区;黄泥土由砂岩和灰岩风化剥蚀而成,分布于500-600米高程砂岩地区的称冷砂黄泥土,分布于600米高程以上石灰岩地区的称矿子黄泥土。
由于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及人为耕作等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类型土壤。全县土壤划分为黄壤、紫色土、水稻土、新冲积土等四个土类,七个亚类,68个土种。森林土壤主要以黄壤、紫色土为主。
⑴黄壤土类:分布于县境内三低山的脊部至山腰一带。由三迭纪须家河组岩、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岩层发育,质地砂壤—重壤,PH值4.5—6.5。以化学分化为主,母质分化度较深,盐基物质较缺乏,土壤矿质胶体品质差,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光热条件差,土性凉冷,微生物活性弱,分解慢,有效养分较低。主要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白夹竹、茶、铁芒箕为主。
⑵紫色土类:广泛分布于县境内“山前”、“山后”,即两槽和山麓深丘一带。靠低山的为自流井组的紫色砂页岩,黄色砂岩发育而成,广大槽谷区则是朱罗纪的紫色岩发育而成。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弱,母质风化度低,土壤自然肥力高,矿物质养分丰富,质地中壤至重壤,一般成中性反应,光热条件较好,宜种作物广。其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从坡顶到坡脚依次为石骨子(或沙壤)—夹沙土—大土泥。坡顶光秃,呈红色,植被稀少。中性或钙质紫色土壤,主要植被为柏木,一部分酸性紫色土壤上长有马尾松、映山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