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是首都北京的西南门户,兼具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双重功能定位。全区土地总面积1990平方公里。2014年,全区常住人口10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8.9%;户籍人口79.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8.6%。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做好产业绿色转型、本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提升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水平等四项重点任务。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取得明显进展,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基本形成“区域协同合作、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创新高端、设施完备便捷、服务优质均衡、环境优美宜居”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为北京市及全国工业转型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资本为主体的新型投融资机制。到2020年,建设完成北京基金小镇,并打造成为私募基金及相关产业链为主的新金融中心。引进、培育1500家以上的基金管理机构及相关产业链实体。
——借中关村南部科技创新城发展契机,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新城—小城镇—新型农2村社区”体系,实现“生产高效、生活幸福、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建设目标。
——生态红线保持稳定,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绿道廊道、滨水景观等多元生态系统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森林质量持续提高,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居民宜居宜憩和生态休闲需求得到极大满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植入创新基因,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以北京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驱动,以五大功能区升级发展为核心,创新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集群式发展格局。加强房山区中关村南部科技创新城建设,打造跨省市科技创新平台和众创空间,搭建连接中关村与津冀之间的互联纽带。在山区利用资源等优势,以沟域经济为核心,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建设北京文化硅谷、北京基金小镇等一批重点项目,带动城镇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以棚户区改造和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同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快棚户区改造、山区险户搬迁和就地改造、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通过城中村改造、产业带动和服务共享等多种模式,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同步解决好群众居有所乐、病有所治、老有所养等基本民生问题,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财政资金,建立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
(三)加强引导推广,全面推进绿色智慧城镇建设3以交通、能源、水务、供热等为重点,构建清洁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以环境绿化美化、污染防治等为核心,构筑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低碳智能房山,建立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各行业智慧应用体系。
(四)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城镇化建设。围绕道路、水务、园林绿化、公共服务等项目,培育和鼓励民间投资主体进入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水利、卫生医疗、碳汇等重点领域,创新金融支持制度。
(五)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活力和创造力围绕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大财税、价格、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和财力状况,通过投资补助、定向费用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PPP项目,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
(六)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益推动旧工业区、旧工业厂房改造,通过重组、置换、回购等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对长阳镇、良乡镇等重点园区镇域,加强土地收储。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将部分工业用地调整为服务业用地。综合运用流转、协议置换、收购储备等方式统筹利用土地,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用好工矿企业腾退的建设土地。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信息管理系统,鼓励推进多种方式的征地补偿安置机制。
(七)强化部门协调合作,探索实施城乡“多规融合”制度加强规划标准、指标、数据、控制线等内容的衔接协调。根据“多规融合”、“一张图”的要求建立信息联动的衔接共享平台。
(八)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体系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推动社区规范化建设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和设施功能,构建提供信息公开服务的有效机制。
(九)创新生态保护建设制度,全面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以组织管理、资源管理、工程管理、生态补偿、灾害应急为重点,健全生态环境统筹管理制度。以目标责任考核、重点项目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效益责任追究等为重点,建立生态保护科学决策和监管制度。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区长为负责人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建设任务和目标纳入全区“十三五”规划统一实施。各部门、各乡镇按照职责分工,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全方位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细化任务分解。分年度制定建设计划及工作目标,开展年度总结评估。
(三)强化项目管理。建立联合调度机制,重大项目纳入区级“绿色审批通道”,做好项目全过程管理。
(四)完善考核评价。建立考核体系,做好定期监测和中期评估。积极借助社会中介组织力量,多角度分析评价实施效果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保障工作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