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区位于咸阳市区东半部,是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5月成立的县级行政区。东西长约26.73公里,南北宽17.92公里,全区总面积272平方公里,耕地23万亩,属典型的城郊型县区。
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的核心区,西北最大的航空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座落境内。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流经辖区,地下水资源蕴藏丰富。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王朝的国都所在地,又是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文物荟萃,古迹众多,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
位置
渭城区位于咸阳市区东半部,关中盆地中部,秦都区以东,渭河以北,处于泾河、渭水交汇的三角地带。东面与高陵县接壤;西面和秦都区为邻;南面隔渭河与西安相望;北面同礼泉、泾阳毗连。东西长约26.73公里,南北宽约17.92公里,面积272平方公里。
地貌
渭城区地貌为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向渭河谷底倾斜,大致以宝鸡峡北干渠为界,分为北部黄土台塬区和南部冲积平原区。北杜乡杨家寨南窑最高,正阳乡同仁庄东南最低,海拔在514~367米之间,高差147.0米。北部台塬区划分出台塬与塬间洼地两类,南部平原则划分为三级河流阶地、河漫滩及河床。
气候
渭城区地处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性气候。表现为四季冷暖分明,春季(3月下旬开始)大地回暖,降水增多,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出现寒潮、大风、霜冻和春旱天气;夏季(5月下旬开始)气温最高,降水量大,光照充足,夏初和伏天多旱,后期易出现大风暴雨;秋季(9月上旬开始)初多阴雨,气温缓降,湿度大,光照少,后期气温猛降,干旱少雨;冬季(11月上旬开始)气候变冷,干燥少雨。
交通
渭城区域交通便利,是古丝绸之路第一站,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亚欧大陆桥的新枢纽,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承载者,陇海铁路、咸铜铁路、银福(武)高速、西宝高速、西咸机场高速、312国道、208省道、上林苑大桥、规划中的西安地铁2号线、兰池大道和横桥等穿境而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坐落其中,是全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构成公路、铁路、航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人口
渭城区人口数自清乾隆十六年(1751)始有记载,当时为52290人;清道光三年(1823)59600人;清宣统三年(1911)61799人,历时190年,共增加9509人。
中华民国后,人口增长缓慢,至1949年总人口共85179人。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至1987年底,渭城区总人口270958人,育龄妇女人数为61936人,全年出生人口8291人,育龄妇女总生育率为69.3%,全年出生率为16.1‰。1990年,人口已达到306253人,41年净增人口221074人,比1949年增加了28%。
2009年,渭城区常住人口为429900人,与2008年人口持平,出生率为9.89‰,死亡率6.09‰;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率达到99.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8‰。
戏剧
秦腔
属板腔体,境内地方戏的主要剧种,群众称大戏。秦腔传统剧目共有400多本,其中大戏(亦称本戏)300多本,小戏(或折戏)100多出。主要剧目有:《五典坡》、《铡美案》、《劈山救母》、《游西湖》、《三滴血》、《麻疯女》、《白蛇传》等等。
弦板腔
亦称“板板腔”。以其伴奏乐器主要为二弦、三弦和板子三大件而得名,起源于宋代,由啁戏发展而形成,是渭城区民间小戏剧种之一,多用于皮影戏。
眉户
又称曲子戏,属曲牌体。是古时“清曲”中“月弦曲子”搬上舞台后而形成的民间小戏剧种之一,明代开始在渭城区流传,今犹盛不衰,并搬上大舞台。
旅游
唐顺陵、阳陵、千佛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