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区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因中国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在此建都而得名,现为咸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咸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1镇11办,146个行政村、56个社区,区域总面积259.4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51.46万人。
秦都区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素有地下文物宝库和天然博物馆之美称,咸阳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魅力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秦都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曾是中国的心脏。古老的丝绸之路以秦都为第一驿站,新亚欧大陆桥仍然以秦都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秦都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数千家,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医药保健、现代纺织三大支柱产业。
行政区划
2015年末,秦都区辖12个街道;分别为:人民路街道、西兰路街道、吴家堡街道、渭阳西路街道、陈杨寨街道、古渡街道、沣东街道、钓台街道、马泉街道、渭滨街道、双照街道、马庄街道,72个行政村,111个城市社区,13个新型农村社区。政府驻人民路街道。
位置境域
秦都区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咸阳市区西半部,介于东经108°33′36″至108°47′51″,北纬34°14′13″至34°29′40″之间。东邻渭城区和西安市未央区,南邻西安市长安区、户县,西接兴平,北连礼泉县。南北长28.5公里,东西宽21公里,总面积259.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2.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4平方公里。
地貌
秦都区地处新生代渭河断陷盆地中部,渭河东西横贯,将区境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渭河冲积平原为主和黄土台塬两种类型的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呈阶梯状向渭河谷底倾斜,最高海拔527米,位于宝鸡峡双照街道东三支渠入口处,最低海拔380米,位于沣东街道渔王村沣河入渭处,平均海拔439米,最大高差147米,海拔小于500米面积218.6平方公里,海拔500~1000米之间面积40.8平方公里。平均坡度0.6°,坡度3°以下面积251.9平方公里,坡度3°~8°面积7.2平方公里,坡度8°~15°面积0.3平方公里。黄土台塬塬面开阔,土层深厚,主产粮、油、瓜、果、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以宝鸡峡渠灌和少量井灌为主;渭河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井渠密布。
气候
秦都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冬夏持续时间长,春秋持续时间短,春季少雨,夏热伏旱,秋凉雨霖,冬寒干燥。气象部门通常将四季分为冬季(12~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按照平均气温小于10℃作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季标准划分,区境内春季68天,夏季100天,秋季55天,冬季142天。年平均气温13.3℃,年平均降水量497.9毫米,年平均日照2045.2小时,年平均风速2米/秒,年平均湿度69%,无霜期212~223天,适宜小麦、玉米、瓜果、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市农产品的主产区之一。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其次为干热风、暴雨、霜冻和冰雹等。
人口
201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1.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69‰,出生率为9.57‰,死亡率为3.88‰。
民族
秦都区人口汉族为主,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苗族,彝族,白族,土家族,畲族,高山族,纳西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傣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
教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创办第一所初级中学。1983年,全区普及了初等教育,学生入学率达97.23%;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函授、广播电视教育和高等自学考试,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至1990年,全区城乡有幼儿园24所,入园幼儿5430名;小学115所,在校学生24937人;初级中学13所,学生8364人;高级中学2所,学生2088人;职业技术学校2所;还有1所教师进修学校。共有教职工2871名(其中民办教师884名)。辖区内还有市办中学1所,小学1所,企、事业自办学校12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及3所高等院校。
风俗民情
秦都民间社火、牛拉鼓、剪纸、皮影风情艺术表演在旅游市场享有盛誉,中医康复保健旅游三分天下有其一,神刀、神针、神脉、神袋、神药均座落座该区,张朝堂、赵步长、冯武臣等一大批神医为国家领导和外国朋友的友好服务是发展秦都旅游的人才资源,沣西、渭滨、双照农业园林观光园和钱币研究。
风景名胜
咸阳湖景区、沙河古桥风情园、咸阳红色记忆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