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纬招商网(www.zhongguozhaoshang.com)为大家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技术与文化并举
《唐山大地震》的地震场景全部邀请国外特技专家制作,几分钟的特技耗资巨大。导演冯小刚感叹:中国没有自己的电影产业。没有技术做支撑,产业无法发展。我们要关注电影发展产业链上每一个阶段人才的培养。可以借鉴香港电影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电影发展基金,用于电影人才的培养。发挥后发优势,多与国外先进技术的拥有者进行交流。
电影是精神文化作品,其精神文化价值是第一位的。中国的电影,特别是大片,如果想在与世界强者的竞争中胜出,必须善于感应时代脉搏,善于捕捉中国现代大众文化中的时代信息,提升电影的文化品位,拓展银幕审美维度。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门类,也是国家十分重视的文化产业。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会形成良性互动。在历史与当代的激荡中,让中国电影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复兴的载体。
(二)艺术与商业并重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传播品必须要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如果一味追求娱乐性必然会带来狂欢过后的孤独,电影企业如果一味的娱乐大众,最终将被全球化的竞争市场所“娱乐”。如果一味追求艺术性,不顾商业性,不顾顾客的需求,就会走台湾电影失利的老路,逐渐失去市场,失去了艺术展现的舞台。因此,电影产业的发展要艺术性与商业性并重,这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电影放映前期的营销活动,电影放映期间的互动活动和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可以将艺术与商业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同时可以创新盈利模式。我国电影产业的盈利模式单一,只有票房收入一个盈利途径。反观国外电影产业的发展,衍生产品是其重要的盈利来源。迪斯尼公司推出电影之后,会进一步通过衍生产品创造多条产业链,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玩具、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在市场上被顾客认可,能够使影片的影响力持续扩散下去,使影片永葆青春。
(三)走出去与引进来并行
中国经济的腾飞是举世瞩目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这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开始打破封闭的格局,逐步走向国门之外,在海外市场上得到了可喜的拓展。国内电影进军海外市场的方法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拿到国际电影节、电影展上去评奖或参展,一个就是去找海外影片发行商出售版权。国内电影在走出去时,要保持本土特色,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西方影评标准。要建立国内电影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联盟,内地、香港、台湾和澳门两岸四地电影产业集聚起来,整合各自优势,与欧美、日韩电影产业进行竞争和合作。
我们可以继续吸引全球制片人和导演来中国拍摄影片,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能培养起一批优秀的电影演员,并且也能为中国的制片人和导演提供与国际名家合作的机会。国际大导演在中国拍电影,必能支持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人才的发展,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国际电影市场。同时,通过电影在全球的公映,能够将中国形象和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研究与产业发展互动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我国电影产业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从文献分析上来看,1983-2011的30年间中国内地仅有大连理工大学1篇论文跻身全球高水平电影产业研究成果之列,香港地区有10篇。整个大中华地区发表的国际高水平研究文献数量还不及美国一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当然,我国电影产业研究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从国外电影产业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电影产业的发展期,研究文献数是飞速增长的。电影产业的研究将为电影企业提供发展对策参考,将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我国现在正处在电影产业发展期,从国家层面应当加大对电影产业研究的支持力度;从中观层面讲,电影产业研究者应增进与电影企业的合作,在实践中出真知;从微观层面讲,研究者应当提高外文能力,多向国际知名的期刊投稿,增加与国外研究者的交流机会。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分析解读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