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纬招商网(www.zhongguozhaoshang.com)为大家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1、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番茄加工产业组织无序。一是番茄加工企业迅速增加。造成原料供应严重不足,企业产能利用率低。2008年新疆有番茄酱生产企业96家,生产线155条,总产能110万吨,但产量只有55.76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50%;二是番茄加工业区域布局不合理,加剧原材料的竞争。按番茄服务运输便利标准,一般来说番茄产区的原料供应按60~80公里为半径来设厂比较合理,但新疆目前番茄加工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新疆五家渠市区内,约8公里就有一个加工厂,最近的相距仅500米。
2、番茄制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相互间沟通不畅,未形成集团竞争优势。由于各企业过度竞争、缺乏合作意识,导致自相残杀,抵御风险能力差。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波动剧烈,各企业纷纷争原料、抢市场、低价吸引客户,造成番茄酱出1∶3卖价长期低于欧美等国。
3、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优势缺乏。中国番茄生产规模虽高速扩张,但番茄制品品种单一,出口番茄制品中初级产品(即大桶酱)占95%以上,价格仅是超市终端产品的1/7。在国际市场上,仅有“屯河”、“CHALKIS”、“丹泉”牌中国初级番茄制品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番茄酱深加工的终端产品却未能培育出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
4、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松散,“订单合同”缺乏制约力。近年来,一些大企业采取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的模式,但由于信用意识淡薄,当市场收购价格高于约定价格时,农户不履行“订单合同”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当市场番茄价格下跌,加工企业压级压价或收购不及时也非个别现象。
5、各国进口标准提高及自身番茄产品质量下降,使出口门槛限制问题突出。近年来,各国进口番茄酱门槛日益提高,欧盟、沙特、东亚等一些国家实施了新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特别是对番茄农药残留项目检测已经增加到328项。与此同时,我国番茄制品质量有所下降。一些小企业在种植、采摘、运送、加工过程中放松品质控制,使得新疆出口番茄酱在国外“绿色壁垒”前频频碰壁。
6、相应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手段缺乏,番茄加工企业面临较大的汇率变动风险。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1∶7.6下降到1∶6.8,以2008年新疆番茄酱出口金额46,237万美元计算产生的汇兑损失至少为4,624万美元。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分析解读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