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加黑、五加二”、 “工作日一定不休息、休息日休息不一定”,这些话描述的都是各地招商干部的常态。招商干部究竟经历着怎样的工作状态和心路历程?地纬招商网选取东北某地招商部门(当地招商隶属于经合局)的招商干部赵鹏飞的文章,吐露了一位一线招商人真实的感受,或许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地纬招商网正文】
今天我并非要向各位市局和兄弟县区的领导们诉苦,也不是自黑。而是我真心想谈谈到招商局工作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算是真心话大冒险吧。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多多包涵、不吝斧正!
来到招商局第一感觉就是“忙”、“难”、“苦”。各种各样的工作每天接踵而至,可谓是“工作日一定不休息、休息日休息不一定”。有人也戏称招商局的工作为“白加黑、五加二”。同时,招商工作也很“难”。网上有说法:世上有两难——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别人的脑子里,把别人的钱挪到自己的兜里。招商工作算是将这两难合二为一——要让投资者相信投资我们这收益最优,进而让投资商把钱投到我们这。真可谓是难上加难。
今天,我想主要谈谈招商工作的“苦”。这项工作的确不轻松,很累人。有人略带戏谑地说招商不成反招“伤”。这“伤”不仅身体劳累的“伤”,更是心理疲惫的“伤”。下面我就想试着对这伤情进行病理分析。并通过试图通过伤情分析来揭释基层招商工作中的一些隐忧。
一是误解之忧伤心。
初到招商部门,我便听省局的一位同志转述了一些南方投资商对于东北的招商工作一个吐槽——招商引资“J、Q、K”。他们称:东北地区的招商就是“忽悠”,分三步走,先用诱人的优惠政策把客商吸引来,再让客商把钱投下去,最后利用各种方法“尅”(kēi)客商的钱。不少南方企业家也表示了对东北托人找关系之风的厌恶,一些人更表示如果有项目即使东北给优厚的政策,东南地区不给政策也愿意去。同时,招商引资本身就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期长、还有一定风险的工作,一些人不太了解因而存在偏见和误解。近两年受大环境影响,一些县区招商工作暂时处于瓶颈期,也不时听到部分兄弟单位的同志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方面有一些微辞。加之,因为征地和开发区建设等方面引发了一些周边居民的集体的上访事件,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很多招商干部心理也犯着嘀咕:现在这是久旱之地期盼雨露,一味地等靠要必然如寒号鸟一样坐以待毙,但是出去找云彩,又不知道那一朵能下雨呢。综上这些现象让招商工作第一线的干部们真的很受伤,对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不小伤害。
二是后顾之忧操心。
很多人更不没听说过这个部门,更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的确,各地招商局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也不尽相同:有单独设立的,有与商务局合署办公的,有作为商务局下设事业单位的,更有加挂牌子的组织机构黑户(东辽县)。关于部门分合重组的消息每年更是都会更新一版。招商工作更是“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招商局在基层没有站点,乡镇以及其它部门普遍缺少专业人员,招商局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十分大。2014年末县里下发文件,将招商局职能移交给县商务局,但工作任务仍在我部门。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样权责分离的情况更使不少干部不得不分心自顾,思考手头工作以后会怎样,自己的前途又在哪里。另外,繁重的工作导致招商干部缺少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现有的公务员培训和党校教育难以满足招商工作的需要,偶尔的讲座又难以系统地提升招商干部的业务能力。随着十八大以来更项机关管理规定的进一步严格,我们很难对工作突出的干部进行有效激励。这样干部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很难提升,不少人的职业倦怠日益加重,几年间不少优秀的干部离开了招商系统,招商工作的特色性和专业性,形成了好人不爱来,孬人干不来的局面,长此下去招商工作的连贯性和承续性受到严重的考验,招商事业恐后继乏人。
三是工作之忧揪心。
“我在东北工作过,算是半个东北人,讲话也就不客气了:你们的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啊!”4月10日,在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总理语气沉重道。早在2013年,我省便提出了“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五大发展”也成为全省发展的共识。几年间,我们工作的成绩不可谓不显著,可形势比人强,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虽然,国发〔2015〕25号文暂时缓解了去年62号文的压力,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招商引资的压力。在应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方面,我们未免还略显滞后。一方面,工作还主要停留在在“拼政策”、“抢项目”层面上,即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域外资金。由于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一些地区、县区间出现了对项目的争夺,曾经有从域外引进一户企业,因为个别手续没有办完,不敢宣传报道,生怕横生变故,到手的“鸭子”飞掉。一些投资者学会“货”比三家,提高要价,这就为招商工作增加了不小难度,平添了很大成本。另一方面,当前工作也局限在吸引域外直接投资上,在技术合作、股权合作方面成绩不大。前不久一次对接会上,一家外国的锅炉企业来寻求伙伴,期待以技术入股,由于我们没有充分准备,错失了一次潜在的机会。同时,随着中国正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在对接会遇见的老外,不全是“洋财神”——财大气粗的资本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洋同行——带着招商引资任务的外国公务员。每次对接会的成果总少于预期,希望而来失望而归。几次下来很多企业老板便不愿参加了。一些干部也抱怨:对接会、对接会,都没接轨,怎么对接呀。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15年保护期在7月将到期,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及相关产业会受到很大冲击。招商引资工作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面对现在的困局和迷局,尤其处在一个资源禀赋和硬件条件优势不大的地区,很多招商人不免对现在比较困惑,对将来非常茫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